用文化“软实力”赋能旅游发展“硬实力”
——长子县多措并举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彰显着长子这片古老土地上无限的魅力,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长子县深入贯彻实施文旅融合战略,加大文旅开发力度,加快“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推动非遗文化、研学文化、山水文化等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聚集发展,聚力把长子丰富的文旅资源转化成可触可感、能听好看的文化旅游产品,释放出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
推进非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非遗体验游。通过举办长子仙翁山梨花文化旅游节、中国·长子神话艺术节——消夏文化周、长子八音会大赛等活动,结合中国神话小镇的建设,全面盘活非遗文化资源,叫响“中国神话之乡”品牌,擦亮“中国曲艺之乡”品牌,打造长子特色美食品牌,壮大“理发之乡”品牌,打造非遗文创品牌,推动非遗与旅游、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用起来、火起来。
推进研学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研学游。依托法兴寺、崇庆寺等文物资源,北高庙烈士陵园、小坪头抗日县政府旧址等红色景区,木化石公园景区,潞酒厂、玖兴炉响铜乐器厂、小河豆腐等企业,打造古建彩塑研学游、红色文化研学游、地质科普研学游、企业文化研学游,进一步活化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开辟文化旅游融合新道路,实现文物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变,推动长子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
推进乡村振兴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休闲游。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乡土文化为灵魂,积极打造电商直播、网红打卡地、研学旅行、展览展示、文化创意、红色教育、田园综合体、特色采摘、特色民宿、农家乐餐厅等文化旅游业态,激发乡村生活体验观光游活力,逐步在长子构建起以重点景区为核心,乡村旅游为补充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推进生态康养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生态康养游。聚焦大健康、大文旅、大康养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长子气候优势、生态优势和养生资源优势,打造一批特色小镇、特色村、特色民宿。2023年4月,将启动精卫湖康养小镇建设;6月,启动中国神话小镇建设;8月底前,完成“精卫家”生态康养小镇、申村康养小镇、发鸠山康养度假区等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
推进夜间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夜间休闲游。扎实推进慈林街特色餐饮一条街、鹿谷街精品酒店一条街建设,重点抓好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中国神话小镇的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街区、文化广场、夜间观光景区,激发夜间经济活力,全面提高长子夜间消费水平。
推进体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体育赛事游。深化体育场馆、活动赛事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举办马拉松赛、徒步赛、自行车赛等各级各类品牌体育赛事,升级赛事规模,提高办赛水平,汇聚人流,拉动消费,扩大社会影响力。2023年3月底前,启动体育(儿童)公园建设,加快打造县域体育休闲娱乐综合体。
推进山水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自然风光游。持续推进“三山两湖”文旅资源开发,逐步推进精卫湖湿地公园、皇明湖生态农庄、雍河健身步道、岚河长虹公园、南李末双龙湖生态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打造山游长子、水游长子生态旅游体系。
推进数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数字体验游。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平台建设,在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产品等领域,逐步融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长子旅游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推进商贸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商业购物游。坚持文旅商一体化发展,满足游客游购娱需求,今年要加快推动B、C、D馆以及南北大街沿街商铺的还迁招商工作,积极引导各街区、宾馆酒店、商业综合体积极开发文化娱乐项目,将文化旅游元素纳入市场运营,丰富长子文旅业态,拉动三产消费。
推进公共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游。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盘活公交资源,引导文化阵地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坚持开展文化活动与激发市场消费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批群众喜爱、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发展文旅的重要载体。
因文而立、因旅而兴、因融而活,长子正在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全新的姿态、崭新的面貌,破茧成蝶,迅速崛起。下一步,长子将继续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深挖长子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加快绘就一幅文旅繁荣的壮美画卷。(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