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 期 / 第4版:4
记忆中的西北陈(九)
□  张庭祥

 “义兴长”中药铺

      长子县“义兴长”中药铺,位于城内西街路北(原长子县供销社临街大楼所占位置)。该药铺由西北陈人张兴富于清光绪末年创办。铺面临街有四间房屋,三间为药铺门面,一间为大门。院内有诊室两间,供坐堂医生坐诊占用。另有宿舍四间,中药库房五间。全院共十四间房屋。该药铺门面内置中草药拉斗柜三个,成药柜二个,药架二个;备有各类中草药及膏、丹、丸、散等许多中成药物。义兴堂药铺共有七名职工:掌柜张兴富,会计韩根甲,坐堂医生一人,抓药伙计二人;另有两人负责外出釆购药材。药铺经常性周转资金约2000余元(银洋),生意很兴隆。

      民国九年至民国十三年间(1920~1934),坐堂医生是城关西小河北庄人张昆玉。他是一位在民间享有很高声望的老中医,曾熟读过《汤头》《脉学》《医宗金鉴》《本草纲目》及《伤寒杂病论》等许多医学经典著作。他擅治痨病、皮肤病、疮科及伤寒等顽固性杂病。张的家里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画像。因其经常钻研各种中医古籍,故临床经验特别丰富。张昆玉在义兴堂药铺当坐堂医生期间,治好过不少患者的疾病,博得众多患者信任,因而名声大振。“义兴长”也因有他坐堂而生意更加兴隆。

      长子县鲍店药材交易大会是全国四大药会中规模较大的一个药会,在国内久负盛名。该药会的兴起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从传说中炎帝在羊头山亲尝百草、教民用草药治病开始,已有几千年历史了。在盛产于长子境内的诸多药材中,有许多质地优良、疗效显著的佳种,例如党参、黄芪等补药,就是享誉华夏的名药。全国不少药商、药贩和医家,慕先祖炎帝与丹朱之名,重长子及邻邑药材之质,选上党地区药源之丰,要求在长子设立一个全国性药材交易大会会址。官方经过反复考虑,将会址设在了鲍店。鲍店药材会期间,由和盛行、义兴行、三义行三大药行负责主持药材交易与大会安排。三大药行是各地赴会的药商、药行及所有客商的联络站,他们为药商们规划摊点,安排住宿、联系业务。三家药行共有从业人员30余人,大会期间还要临时雇佣帮办数十人。诸凡寻找住宿、安排摊点,互通情报,开包称货,缴纳税金,借贷款项、为药定级、定价,均由三大行主,或亲自或派人去完成。另外,三行有明确分工:凡属药商成箱、成包、成批销售的大型交易,皆由和盛药行主持;凡是附近较小药店或药商销售药物,皆由义兴药行承办;若外地药商购买上党地道药材,则由三义药行负责处理。

      由于义兴行在鲍店药会中的特殊地位,所以义兴堂中药铺进药主要有三种渠道:(一)主要从鲍店药材会上购买。张兴富特在鲍店镇开设了一个“义兴行药材转运栈”,先是由候氏任掌柜,候氏死后,张兴富即让其长子张长松到那里进行经管。两年后长子张长松则亦病故;又由其次子张长庚接任。并雇用张昆玉之子张占英到该栈担任药材鉴定员,并兼负进出货过秤业务。除此之外,栈内还雇有二十余名专搞药材收购、装卸与发运等活动。该栈经营的主要药材品种有茯苓、川贝、柴胡、党参、连翘等,生意十分兴隆。鲍店药材会消失后,该栈所剩中药材全部运回义兴堂药铺进行批发或零售。(二)从太谷、天津、内蒙古、汉口、四川、河北等地进行采买。(三)铺内也少量配制一些常用中成药,诸如理中丸、霍香丸等。

      民国二十七年(1938)正月十九日下午及二十日早晨,日军飞机轰炸长子城后,药铺门面被炸塌,草药、药瓶、砖块、瓦片混堆一起。其状之惨,令人不忍入目。张兴富和伙计们只好从瓦砾堆中拣出有用药品,卷着铺盖回家了。从此,义兴长中药铺也就一蹶不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