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 期 / 第4版:4
神话传说之北高庙
王鸿远

      民间流传一则谚语:“长子有座北高庙,离天只有四指高”然而,北高庙之高确实名不虚传,仰望之魏然峻秀,飞鸟空音难度越。登临之倚云薄天,目收四野矮西山。那么,这北高庙究竟有何来历?为什么说它离天只有四指高呢?说来是有故事的。

      相传上古之时,长子县的地名叫丹,丹是帝尧的出生地。尧号陶唐氏,史称唐尧。尧走出丹地,率民开疆拓土,遍足黄河流域,后来他又在汾水之畔建立了国都,史称尧都(今临汾)。尧秉承炎黄,兴稼穑、重农耕、授历法、施教化、垂衣制陶,在尧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人们以“尧天光明正大”来赞美尧的功德。

      到了老年,尧感觉自己力不从心了,想找一个接班的人,他认为眼下有两个人选,一个是舜,另一个是自己的大儿子朱,于是,他把丹地授封于朱来治理,也把许多事情交给舜来办,以锻炼并考验这两个人的才干和智慧。朱自从被封于丹地,便自命丹朱,并代为地名。既然朱是尧的大儿子,人们习惯上又把丹朱称为长子。

      丹朱的性情刚烈,自命不凡,好大喜功。不过,他也着实为当地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例如,带领人们垦荒造田,安抚流民恢复生产,兴修水利,治理浊漳、雍、岚、丹等诸河流,筑城墙,开市井。于是,古邑长子成为华夏农耕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丹朱治邑得到百姓的好评,在成绩面前,他渐渐滋长了骄傲的情绪,有阿谀奉承者谄媚献策,说应在城阙外筑一高台以彰明和记载丹朱的功德,这一谄言正合丹朱之意而被采纳,台址就选在北城外一隅。筑台的工程浩大,须征役万千,征粮万担,丹朱却不惜民之劳,不顾民之怨,执意筑台,不仅如此,丹朱认为他的功劳比天还大,台的高度一定要与天为党,为天下第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台的周围掘地千尺,服役的乡民将土抬到至高点要耗费很大的气力。台面在不断增高,夯土层层叠叠,巍巍乎高台,耿耿之民心。土地神也慌了,他被搅的不得安宁,一日急冲冲上了天庭禀告玉皇大帝,帝怒不可遏地说:“难道丹朱筑的台要将天捅个窟窿不成!”随即命东海龙王夜发暴雨冲垮高台。果然夜间雷声大作,风雨交加,土台被冲得不成样子。雨过天晴,丹朱下令继续筑台。一日,丹朱登上高台,只见云雾缭绕,太阳升起,光芒四射,大地辉映,千里之野一览无余。此时他逸兴遄飞,飘飘然宛在天上,于是,下令可以雕玉围栏,建造殿宇,树碑立传了。不料天庭又命大雨冲台,结果筑起的台面又被冲下四指厚的夯土。帝尧听说此事,传丹朱奉召,狠狠地批评他违天意而害百姓的做法,制止了继续筑台,并打消了立丹朱继位的想法。后来,人们就把丹地北城外的这座高台说成“离天只有四指高”了。

      如今,丹朱所筑的高台依然屹立于长子北城外一隅,由于它形似熨斗,人们称其为熨斗台。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官府在熨斗台上不断修葺和增设庙宇,终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一处景致,于是,熨斗台又被人们尊称为北高庙。每年春天的三月三日和四月十五日,民间多有虔诚者来此拜庙谒神,求子嗣,祷天祈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北高庙设为烈士陵园,从此,高台之上,英灵长存,气壮河山,游人到此,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无不为此胜景而盛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