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1 期 / 第2版:2
冬春大棚里培育新希望
——长子县发展设施农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进入腊月,寒意正浓。在长子县南陈乡石家庄村,一座座温室大棚宛如一条条白色长廊,记者走进蔬菜大棚,绿油油的蔬菜映入眼帘,大棚内生机勃勃、暖意融融,与大棚外的严寒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种植黄瓜的大棚里,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菜架上黄瓜叶子一片翠绿,娇嫩的黄瓜挂在枝头格外俏丽,煞是喜人。
      管理大棚的村民陈国亮一会儿蹲下身子翻翻土,看看土壤的湿度,一会儿拿着黄瓜藤摆来摆去,忙得满头大汗。他高兴地说:“我家在乡政府和村干部的帮助扶持下建起了一座大棚,种有黄瓜和西红柿,一年能挣四五万元,比出门打工强,还能照顾到家里,什么也不耽误。”
      在忙碌的空当,陈国亮跟记者说,“以前我们家主要靠养鸡和种玉米为生,忙活一年下来也就能挣两三万元,刚刚够我们一家人的开销。现在我建起了大棚,收入是之前的两倍,真是多亏政府啊!”像陈国亮一样,石家庄村的许多村民都尝到了大棚蔬菜产业的甜头。
      石家庄村之前以发展小规模散户蛋鸡养殖业为主,户户养鸡,种植业结构很单一,制约了村民收入的增长。“以前我们村是以养蛋鸡为主。近年来,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引导下,村里开始发展种植反季节蔬菜,采用‘村委会+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一年两季种植西红柿、西葫芦,每户收入可达八九万元,带动周边贫困户90余户,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石家庄村村委会主任陈旭彪向记者介绍。
      与石家庄村一样,长子县大堡头镇后西常村也趁着农闲时节开始搭建蔬菜大棚。记者在后西常村的大棚搭建现场看到,虽然寒风瑟瑟,但村民们却干得热火朝天。连日来,村民们在工地上打桩、焊接,加紧搭建蔬菜大棚,为来年的春耕、丰产和增收做准备。
      “这个桩子要打深点,这样大棚才稳得住,不容易被风吹跑。”在后西常村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内,农户正在地里打桩,架设蔬菜大棚主体结构。
      “以前我种的是大地菜,后来听说种春棚收益不错,从2015年起,我们村就开始发展春棚了。”后西常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长青激动地说。
      张长青是村里首批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近年来,通过学习借鉴邻村发展蔬菜大棚的先进经验,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经过种植发现确实不错,去年的经济效益就很好,两个春棚种植的蔬菜卖了7万多元,后来村里的老百姓就都开始种大棚蔬菜了。去年,村里一共建了70多座大棚,收益都很不错!”张长青说。
      后西常村村民原来以种植玉米为主,收入在每亩千元左右,从种植反季节蔬菜之后,每亩收入最高可达万元,比种植玉米翻了好几倍。截至目前,村里已建成100多亩的蔬菜大棚。
      “我们通过组织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在农闲时间搭建蔬菜大棚,不仅响应了乡村振兴的号召,而且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这也是为来年的种植早做准备。”后西常村党支部书记裴永飞信心满满地说。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反季节蔬菜需求越来越旺,石家庄村、后西常村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通过种植冬季大棚蔬菜和为种植早春大棚蔬菜做准备的方式,大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积极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辐射带动全县蔬菜种植业的发展,也让村民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目前,反季节大棚蔬菜给市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让市民可以随时品尝到新鲜蔬菜,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这些蔬菜不仅填补了本地的销售市场,也丰富了周边地区居民的菜篮子。在长子县各村镇,反季节蔬菜种植正逐渐形成规模,并不断壮大,成为该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成为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产业支柱,一个个蔬菜大棚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 张 月 来源:1月31日《长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