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 期 / 第4版:4
深沟古庙话云长
□  魏跃斌

      从长子县城西行至古兴,两棵千年老槐把道路分成两个方向,右行的路是长临公路,穿洞越岭出王峪通向临汾。我们左行,下坡,过桥,路侧两列粗壮的杨树扑面而来,高耸挺拔,枝叶茂密,绿荫森森。蜿蜒前行,出晋义,左侧陡崖峭壁,危石嶙峋,雨天常有沙石坠落。右侧沟深岸悬,一弯清溪淙淙,时有鸟鸣啾啾,野望绿植葱茏。此处古传河水浩淼,汪洋恣肆,人们曾依山筑栈道而行,称晋义栈。今日的浊漳河水随季节而变化,旱时,小溪潺潺,晶莹剔透,婉约优雅,若娴淑的少女。雨季,则浊浪排空,翻涌奔腾,狂吼猛泻,似暴怒的狮子。

      这里是水的源头。山泉从石缝中渗出,像初生的小毛虫,羸弱,渺小,在崖壑中漫无目的地游走,有的浸入大地,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汇聚成流,形成漳水之源。这里是沟的聚所。崖沟、柳沟、香沟等地名随处可见,后沟、东南沟石板屋残迹犹存,还有许多人迹罕至无名深沟隐藏在重山叠嶂之中。这里是山的领地。高耸的发鸠山牵手黑虎岭、刁黄岭随性坐卧,任意延伸,把大地分隔出一处处幽密的空间,风在此改变了方向,水顺从了流径,绿乖巧了阴阳。村庄像山崖的老松,硬生生把根嵌在石中,挤出一块自己的生存空间,用蹲在大路边的村名石昭示自己的存在。

      石哲镇向阳沟村就是靠村名石指引才可找得到的地方。

      向阳沟有的是沟。一村分五庄,三庄有沟名,西沟、后沟、南沟。高低错落的地势,让这个山中小村很难找到一处宽敞、平坦的地方。人们不得不随势而为,择地而建。崖畔、沟谷、岸边,一座座房屋彰显着村民的倔强与拼搏,向阳沟的确向阳。村庄依河背山,人们面阳而居,漳水之源从门前流过,泠泠的水声陪伴着村民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祖祖辈辈。

      向阳沟村关帝庙据沟面水,临壑傍崖,是这个山村最古老的建筑。先民把他们能弄到的最好建材,请到的最好工匠,选出的最优场地留给了庙,以至于二百多年后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它的容颜。

      古庙始建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改修成砖庙,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再建。庙址坐落于一处由垒石围砌出一米来高、五十来个平方米的高地上,青砖白灰的关帝庙有十多个平方大小,房顶虽已坍塌,但硬山顶的形制依然可见。房墙完整,门窗洞开,院墙仅残存一段。院内荒草萋萋,野槐丛生,一棵老松树茕茕孑立,格外显眼。

      据村长樊红伟讲,该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成为村队的办公场所,后来成为羊圈。也许是废弃的太久远了,坍圮的庙内没有多少庙的痕迹,唯有砌入墙内的一方石碑字迹犹略可辨。

      碑文中“关圣帝君英风凛凛,义气昂昂。自汉以来屡显神异。汉初封侯,宋加封王,明封为伏魔大帝。迄我朝大清定鼎,每蒙神恩。嘉庆十八年分我皇上。迫于贼匪,感其发持,崇封为灵佑仁勇大帝”的一段叙述,为我们讲述了武圣人关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被历朝皇帝逐步加封而至成圣成神的过程。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蜀国大将。一生跟随刘备东征西伐,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勇冠三军,为蜀汉建国立下汗马功劳,220年荆州之战失败后被杀。260年,蜀汉后主刘禅封关羽为“壮缪侯”。随着历史的发展,关羽的精神内涵不断被发掘光大。北宋、南宋时先后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到了明朝,关羽被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到清朝,朝廷持续加封关羽,其最高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达26字之多。关羽的忠、义、仁、勇得到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共同认可。关羽也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神。成为人们尊祀的武圣人和财神。

      二百多年前的向阳沟,僻居山野,远离繁华,但村民没有消极沉沦,隔于世俗。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向善崇德,积极进取。攒资建庙,既寄托了乡民对处事以忠,待人以仁,以义取利,以勇精进的关帝圣迹的崇敬,也表达了他们对平安稳定、富裕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