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 期 / 第4版:4
永远的足迹
□  吴斐

     喜欢上了书,那就是一辈子的事,亦师、亦友、亦知己。每天晚上睡觉前半个小时,是我的读书黄金时间,所以我的床头歪歪斜斜堆了一些书。《长征》这本书不知什么时候挤了进来,也只是看见,并没有在意,因为这是读初中的儿子的暑假读物,再者长征的故事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太多了,自认为熟悉的东西,往往会疏于在意,所以这本书就这么默默地放着。人到中年,压力无穷,有时候真是感觉身疲力竭,山穷水尽。一个星期天,我半躺在床上。窗外春光明媚,东风细细。我无精打采,美好的景色不属于我,呆滞的目光从书堆上无力地滑过,突然目光被一抹“红”给拉了回来,“长征”两个字在春光映射下散发着光彩,几分钟过去了,心里似有一股清流慢慢激荡起来,我要读此书,没有原因。相识早就开始,只是心灵未曾碰撞,于人如此,于书也是如此。

      《长征》这本书采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详细记录了转战途中发生的主要战役和重大事件,包括敌我双方的电文和战略部署以及当事人所说的重要话语。叙事场面宏大,语言叙述生动,活动事件真实。以前看长征,只是故事,现在看长征,不再是故事。那一行行文字,像时间机器,把你带到那段艰苦的岁月中,去触摸红军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个战士一座丰碑,一个足迹一颗火种。长征故事不是老生常谈,它会跨越时空,让丰碑永不褪色,让足迹镌刻大地。

      军阀混战,社会无序,百姓生活极度贫困,是那个年代中国的真实写照,但在瑞金这片土地上却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因为大家已经相信苏维埃共和国是能够让贫苦农民翻身做主人的国家。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开始转移,十送红军的歌声饱含深情,响彻山谷,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去竟走出了一条闻名于世的“长征”之路。年轻的红军队伍依靠自己薄弱的身躯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带着星星之火转战于崇山峻岭中。每个人都把信念装到了心里,走到哪里就把火种传播到哪里,这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次传播理想的远征。

      队伍采用“甬道”方式前进,即中央机关行走在中间,前后左右由各路纵队护卫,总人数8.6万人,实际上是把整个国家都带上了征途。国民党重重围剿,把红军根据地分割开来,红军只能在大山之中隐蔽前行,如果把当年行军路线在地图上用线勾勒出来,密密麻麻会像蜘蛛网一样,整个行军艰辛而有序,在路线上各个军团虽有分歧,但信念一致,从始至终都克服困难,寻找着机会向中央靠拢,虽然后来红四方面军曾南下攻取四川,但最终会师陕北。红军有着强大的团结力,途中险境迭出,生存条件恶劣,即使女战士也不离不弃。在红二十五军中有七名女战士,年仅十六七岁,由于军情险恶,军部命令她们返回老家,她们边哭边喊:“我们已没有家,红军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在后来的艰难行军中,即使翻山越岭,抬着好几副担架的她们也没有一人掉队,有的还缠过足。每次战争刚结束,她们就在群众中宣传红军政策。军部配给她们的马都让给了伤员。看着她们枯黄的脸庞和消瘦的身形,被红军心疼地称为“七仙女”,在她们心里红军就是家。战士们或许并不清楚“什么是马列主义”,但他们知道在红军到来后,不但拥有了土地,还得到了从来没有的政治尊严和民主权利,他们对苏维埃这片土地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坚定地相信只要跟在共产党的身后就有好日子过。闽浙赣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在一次突围行动中,为了说服军团长迅速转移,耽误了时间,被国民党军队猛烈阻截,官兵们劝他化装逃出去,他拒绝了,天亮时被俘,这位36岁的共产党人在监牢墙壁上留下的遗言是: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正是这坚定的信仰,让红军一路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唤醒千百万劳苦大众。每个脚印都刻着理想,每滴鲜血都流着信念,在镰刀斧头的指引下,无所畏惧,一步步走向理想之国。

      贺炳炎,第二军团第五师师长,瓦屋塘战斗中,胳膊被炸伤,但必须锯掉才能保住性命,最要命的是没有麻药。一条大锯在开水中煮了一个小时,战士们把他的眼睛蒙住,他把毛巾扯下来,说到:“锯吧。”几名战士用脚踩住他的右胳膊,锋利的锯齿对准伤口锯了下去,鲜血流了满地。陈树湘,三十四师师长,奉命掩护数万中央红军,经过艰苦的战斗,任务完成,但自己已经深陷重重包围,所率领的战士全部牺牲,自己也腹部中弹,昏迷中被俘,敌军为了领功请赏,把他抬在担架上,他趁敌人不注意,从腹部的伤口处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了。读到这里潸然泪下,这是何等的悲壮,都是肉身凡胎,这惊人的意志从何而来。疼痛是什么,疼痛早已转化为信念,为民族而亡,为民族而痛,浩气凛然,回响天地。

      飞夺泸定桥是场著名战役,被载入史册。为了赶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红军必须在一天之内走完一百二十公里的路程。战士们用绑腿带子把自己与队伍连在一起,防止在奔走中睡着,掉入河中。战斗打响后,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员在密集的炮火中冲上了十三根寒光凛冽的铁索,铁索下面河水咆哮,万丈深渊,对面枪炮呼啸,一片火海,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场战斗,更惊奇的是在战斗中,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其中有五人留下了姓名,其他人则无从查考。最后每人得到的奖励是一套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一只搪瓷水杯和一双筷子。在今天看来,这算不上什么,但在当时这是最高的物质奖励。读着这些文字,你能想象到在面对强敌时,勇士们坚毅的眼神和豪迈的气概,而在得到奖赏时,又是那样的开心和朴实,他们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坚决的勇气,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名垂青史。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会议,它在革命的危急时刻,让党和红军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明确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也第一次在政治和军事上同时中断了共产国际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高度体现。“到底要走向哪里”,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一直思考,战争的残酷让官兵几度迷茫,多么渴望在绝壁恶草中能趟出一条光明大道。当大家都沉浸在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喜悦中时,张国焘却执意南下,与中央红军分道扬镳。毛泽东看着剩下不到八千人的队伍,心情冷到了极点,但是他依然拄着拐杖向北方坚定的走去,伟人的目光无人可及。后来,他提及这段岁月时,称之为“最黑暗的时刻”。伟大在黑暗中酝酿,方向在前进中清晰。历史忘不了毛泽东在哈达铺的关帝庙里那次洪亮的讲话,“以前有同志总是问咱们要到哪里去?现在有答案了,我们要走到陕北”。我们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到,当大家听到这句话后,心情是怎样的喜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知道曙光就在那片布满窑洞的黄土高原上,即使还很遥远。史料统计,四路红军共途经十五省,爬过二十多座巨大山脉,平均三天就有一次较大的遭遇战,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红军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

      近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在这条漫漫征途上追寻着红色足迹,用实地行走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长征精神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长征”过去了近九十年,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被人们一直敬仰,薪火相承,现在正指引着中国人民走在民族复兴的大路上,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生长在这个和平的国度是幸运的,战火离我们远去,但硝烟怎能忘却,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这条红色道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守望她,保护她。

      看完最后一页,慢慢地合上了书,自己焦躁的灵魂在激情中又一次得到洗礼。时值夏初,可是天气依旧寒凉,我紧了紧衣扣,走出家门,远处昏暗的楼房在灯光的点缀下浸润着幸福和安宁。这段时间抑郁的情绪已经好了很多,斜长的身影不再沉重,满天的星辰若隐若现。长征不仅是贡献给全世界的壮丽史诗,也是奉献给每个人的精神坐标。一个民族没有了精神,必将死气沉沉;一个人没有了精神,只剩皮囊。自己心中的长征必须要过,一定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