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 期 / 第4版:4
长子历史上的乐阳县
□  申修福

      长子县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乐阳县,那是北魏和东魏时期,距今一千四百多年了。这个县何年所置,县城在哪里?存在多长时间?围绕这些问题,我作了一番考证研究,写出来与专业写史者共同探讨。

  一、关于“乐阳县”设置年代问题

  清光绪版《长子县志》在“沿革”一节中说:“(北魏)普泰中,于县之西南,析置乐阳县。割寄氏地隶属。”接着又说:“乐阳,普泰中分长子、寄氏地置。”清乾隆《潞安府志》也说:“魏普泰中,析长子、寄氏置乐阳县。”1998年出版的新《长子县志》和2020年出版的《长子县志》基本上依照旧说,似乎已成定论。

  我从阅读历史书籍中了解到各朝各代州郡县的设置或更易名称,一般都是开国明君,或很有作为的帝王为适应时代变化,方便管理,发展和振兴经济,稳定治安和社会秩序,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北魏从兴到亡一共十七传十四帝,此“普泰”是哪个皇帝的年号?这个皇帝有何等谋略和作为?在位多长时间?为求解答,我便查阅北魏历史和《中国历史纪年表》,一查一看,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原来“普泰”是北魏节闵帝的年号,这是一个“短命”皇帝,在位不到一年,仅仅十个月的时间,况且已到了北魏末年岌岌可危的衰败时期。此时此刻,他哪里还有心思考虑设置什么新区新县?再说,只有十个月呀,又是“普泰中”,不过四五个月时间,恐怕连起码的“县衙”所需的住宿和办公的房子都建不起来,更别说建造一座城墙、城门、城楼围起来的“城堡”啦!所以,说乐阳县设置于“普泰中”这个年号和年份绝对有误。

  那么,乐阳县为何年设置呢?清乾隆版《长子县志》载:“北魏并州上党郡领屯留、长子、壶关、寄氏(寄氏即汉之猗氏也)。晋景明年改,又分长子、寄氏置乐阳,为县五”。这段文字是说:“北魏时期的并州上党郡管辖屯留、长子、壶关、寄氏四县。(这个寄氏县即为汉代的猗氏县)进入到景明年,原来的猗氏县改称为寄氏县,又划分出长子县和寄氏县部分地域设置了一个乐阳县,这样上党郡就成了五个县了。”文字表述得何等明确、清晰!这一下使我明白了,原来“乐阳县”属北魏景明年设置。“景明”是北魏宣武帝年号,宣武帝为北魏杰出皇帝孝文帝的儿子,在位16年,他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就是“景明”。所谓“景明”就是景象清明、昌明、光明之意吧。这不过是帝王的美好愿望,办到办不到则是另一回事。景明元年,即公元500年。也就是在这一年,长子县的大地上诞生了一个新机构——乐阳县。

  二、关于乐阳县城问题

  清乾隆年版《长子县志》在“古迹”一节中说:“乐阳城,县西三十里。魏普泰中,析长子、寄氏、置乐阳县。北齐废,今名乐阳村。后魏谓乐阳为岳阳者,讹也。旧《志》载之误。”

  光绪版《长子县志》及1998和2020年新《长子县志》都一致说“乐阳县城在今岳阳村,遗址存。”

  新旧县志中的记载一点不差,都是历史事实。但是,我在阅读长子有关古代诗词、碑刻及门楼匾额时,却发现了三点与此不相符合的说法,值得我们考究。

  其一,北高庙吕祖阁廊沿石阶下竖立的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一首古诗,内容是写“熨斗台”的,诗的前两句则为“上党文明何处开?乐阳城外熨斗台”。此诗是谁写的?是我县历史大名人李业兴。李业兴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是北魏著名的历算家、大学问家,著作家,曾在北魏和东魏两朝做官,曾担任过皇帝侍读和国子祭酒(类似今大学校长)李业兴对自己家乡的事情和区划变更情况,可谓了如指掌。他是长子人,熨斗台明明在“长子城外”,他怎么能写成“乐阳城外”呢?难道是他写错了吗?

  其二,鲍店在北魏时建有南北两座门楼,南门楼上悬挂一匾额,上刻“晋豫通衢”四个大字,北门楼上悬挂一匾额,上刻“乐阳首镇”四个大字。当地人相传是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时路过此地亲题。是否孝文帝亲题?待考。但“乐阳首镇”四字,千真万确。

  其三,南张店村在清同治年间重修吉照寺的一块古碑上刻有“乐阳古称雄都”之句。纵观长子县全境,能够称得上“雄都”的唯有“长子城”。因为长子城不仅做了五百多年上党郡治,还曾做过西燕国都,更早在春秋时期已是上党“厚而完”的第一大城。称之为“雄都”,完全够“格”。相比之下,西边的“乐阳城”能称“雄都”吗?

  新的发现引起我新的思考,为什么长子县城、鲍店、南张店三地都出现了“乐阳”这个称谓,而且都在北魏时期?

  通过翻阅《县志》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我知道了北魏时先有长子和寄氏两个县,长子县基本维持历来的老地盘,其县治在今西南呈村;寄氏县为长子、屯留两县西地界,也就是发鸠山和盘秀山以西地区,其县治在今安泽县冀氏村。景明元年,割长子,寄氏两地部分区域设置了乐阳县,实际还有屯留县一部分。(正如光绪版《长子县志》所说:乐阳一县,兼有长子、屯留、寄氏三县地)。这样,古老的长子大地就被分割为三个县区了,寄氏县管辖西半部(横水、王峪当时可能都归于寄氏县管辖,因为大山阻隔,交通不方便。)长子县管辖东南部,乐阳县管辖中北部。乐阳县治起先设在今岳阳村,可能因为位置有些偏西,为了方便管理,将县治迁回长子城,从此长子城变成了“乐阳城”。而这些变化,李业兴清清楚楚,所以才有“乐阳城外熨斗台”的诗句出现。至于说具体是哪一年迁回来的?史志未载,很难说清,也无须细究了。

  三、关于乐阳县存在时间问题

  乐阳县从北魏景明元年即公元500年设置起,到东魏孝静帝武定8年即公元550年东魏灭亡止,共存在了50年。

  东魏被北齐取代。北齐时期,长子、乐阳,二县皆废,其地归壶关县管辖。北齐存在28年被北周所灭,北周存在25年被隋文帝所灭。隋文帝开皇九年设置了寄氏县,县治在长子县城,开皇十八年,恢复长子县名称。从此“长子”一名再未更易,一直延续至今。这段曲折历史是中国大分裂时代的灾难和不幸。回顾研究历史是为得吸取教训,中国只有大统一,只有出现英明伟大的领袖,才能兴旺、发达、繁荣、富强,昂然挺立于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