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 期 / 第4版:4
饮水思源
□  陈岗

      老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家住在碾张乡东里村,村中有两眼泉水,分别位于村东西两头,乡亲们习惯上叫东泉或西泉,泉水清澈甘洌,然而双泉砌于何时,不得而知。但那时候几乎全村的人都是吃泉水,他们说泉水很甜,比井水好吃。

      说到吃水,对人类而言犹如生命之重。所以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亦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居住梦想。我家老院临近东泉,泉由长形大条石块砌成正方石池,水离石沿儿约二尺有余,三面有花眼儿砖墙,剩下一面用于人们取水方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有的地方土地贫瘠,生产生活落后,尤其吃水稀缺。但那时家乡的泉水一直是乡亲们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这也使周边吃水难的那些村十分羡慕。

      今年回乡收秋时,我在老屋子找东西时,无意中翻出了几十年前用过的一根担杖和一只水缸。它们的出现,一下子把我带到了儿时的情景中。小时候没有自来水,村里的人全是靠饮用泉水或井水生活的。那时,父亲经常在外打工补贴家用,老家话叫搞副业,在收秋夏忙时才能回来一下。母亲在家一边料理田事,一边照看我们兄妹三人,作为主劳力的父亲不在家,自然吃水挑水就成了母亲的活儿。

      不上学的时候,看见母亲去挑水,我们兄妹总是像小尾巴一样跟在她身后。到了泉边,为了安全,母亲总会让我们站得远点。只见母亲把担杖靠在花墙上,将两只水桶放在身左边,右手提一只桶,在泉水中摆几下(后来明白摆桶是为了把水上的浮尘荡开),然后将桶往泉水中一按一提,水满倒入另一只空桶中,如此再反复一下,两桶的水就满了。然后拿起担杖,放在肩上,左右手各执担钩,俯身挑起水桶就往家走,担杖在水桶的重力下一颤一颤的,我们依旧跟在母亲身后嬉闹着。到了后来我稍大些时,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就主动承担起了挑水的任务,一开始只能挑两个半桶的水,直到后来就渐渐的挑满了。担水的人络绎不绝,不分男女老少用担杖挑着水桶,有说有笑,取水回来的路上,吱吱呀呀的扁担声、桶里溅出的水花声和人们的说笑声,汇成了一曲动听的音乐,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就这样,多少辈的人饮水从泉里取,抬水、挑水、驮水,泉水源源不断,人口代代繁衍。但是泉水也有被污染的时候,如下雨后的污水有时会流入泉池中,所以人们也会不定时地进行淘泉。淘泉的人们有拿锨的,有提水桶端脸盆的。提桶端盆子的把旧泉水舀掉,提锨头的把淤泥挖掉,把泉沿加起来。泉池里往往有若干个泉眼,舀尽旧水,清掉淤泥,找到渗水的地方,顺着渗水的地方小心刨挖,那里源源不断地冒水,便是泉眼。用手刨掉淤泥细土,泉眼水流逐渐茂盛起来,咕咚咕咚呈喷涌之势。用刚流出的清水,把泉中四壁或底部洗刷一番,再如此反复几回,然后把余水再全部舀出,相当于把池子洗了一遍,再冒出的全是新的干净的泉水了。淘净的泉池里,待蓄水逐渐澄清后,清澈见底,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那时每当淘泉,我和小伙伴们也经常一起看热闹。

      后来,由于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加之村中养殖户的增多,泉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泉水再也不甜了。还有,挑水对于年轻人来说算不上什么力气活,但是对一些年纪大的老人们来说可就是个麻烦事了。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老人们吃水就很困难了。

      不久,国家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长期存在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我们村里的安全饮水项目工程,由政府安排统一规划、设计、招标、施工。这时候,深机井逐渐取代了老泉,承担着群众的吃水问题。新建的机井、水塔或蓄水池,方便了村里家家户户,现在都已经通上了自来水,水龙头也是接到了厨房。用水的时候,只需拧开水龙头,真是太方便了!并且近几年,回到村里看到有的人家还装了直饮水机,能够直接出温水、热水或凉水,更满足了人们的饮水、泡茶、做饭等各种需要,而且还能去除水中的细菌和杂质。按一下,直接流出需要的水,真是快捷。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往日挑水吃水的一幕仿佛就在昨天。然而,随着吃水方式的变化历程,折射出的是我国农村生活发展之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足以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