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期 / 第2——3版:2——3
稳步推进“千万工程”建设 绘就城乡融合“幸福画卷”

        









        金秋十月,璀璨绚丽。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长子县“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巡礼暨新建市民公园集中开园仪式在文化广场隆重举行,充分展示“千万工程”和城市绿化工作丰硕成果,以实绩实效向伟大祖国和全县人民献礼。

       这是一场聚焦“千万工程”在丹朱大地的生动实践、全面展示学用成果的盛宴,也是一次深入展示绿化成果、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长子县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相关部署要求,以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县为契机,以15个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坚定不移地走城乡统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打造了一批产业带动、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置身主会场,10个“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视频连线,让大家看到了长子县委县政府的诚意,如诗如画的兴旺村、活力迸发的西马村、历史厚重的南街村、产业蓬勃的东郭村、“夜”色璀璨的同贺村、乐业安居的龙塘村、古香古色的张店村、绿色循环的西汉村、山水相融的良坪村、美食新驿的大堡头村……把和美乡村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7个新建市民公园视频连线,让大家见证了县委县政府聚力办好民生实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同心同贺的同贺公园、彬彬有礼的君子公园、祥和瑞气的鸣凤公园、繁花似锦的国香公园、独具匠心的龙凤呈祥公园、见证历史的古城墙遗址公园、美不胜收的西环路景观步道……把“民生愿景”变“幸福实景”展现在眼前,让在场嘉宾和市民们一起感受城市新面貌。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青山苍翠、绿水旖旎;产业兴旺、生态和谐。长子县“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巡礼,不仅是对昔日丹朱儿女团结奋斗、拼搏努力的礼赞,更是砥砺前行、拥抱未来的生动写照。

       面对全县农业农村及人居环境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的现状,长子县坚持高点谋划、系统布局,统筹实施,狠抓落实,聚焦“三个坚持”,多元发力构建全域“和美乡村”。一是坚持以整治为“本”,打造美丽乡村“净”环境。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构建了“廿村引领、百村提升、全域整治”总体思路,先期打造10个精品示范村和15个提档升级村。今年,整合各类资金,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原则,充分挖掘村庄特色,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绿化、街道亮化、庭院美化,建设各类景观节点,打造“美丽乡村感受型、生态农庄体验型、特色农业观光型、景区休闲养生型”四大乡村特色品牌。二是坚持以产业为“笔”,擘画美丽乡村“兴”蓝图。因地制宜、攻坚克难,出台惠民政策,全力支持以青(尖)椒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推动形成集育苗、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通过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增加就业岗位1.75万个,带动农民增收6.7亿元。同时,聚焦“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用产业化思维和市场化理念运营,全面推动西马体育赛事、丹朱餐饮夜市、东郭农产品品牌、兴旺儿童乐园等农文旅产业发展,助推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今年建成的10个精品示范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超过了120万元,部分村已经超过了500万元,“绿水青山”正有效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和富民强村的“金山银山”。三是坚持以民生为“墨”,书写美丽乡村“和”篇章。坚持以乡风文明“小切口”助推乡村建设“大文明”,不断完善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模式。优化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大厅功能布局,打造“党群服务 + 文明实践 + 社会治理”综合体,提档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乡村治理到户到人,服务群众更加全面、更加贴心,持续增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指数。

       长子县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在“绿”上下足功夫,在“富”字上做足文章,在“治”字上鼓足干劲,致力于平原绿化,推进百业兴旺,探索基层治理路径,着力打造独具长子特色的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千万工程”品牌,乡村面貌显著提升,集体产业多态拓展,乡村治理矩阵发力,形成颜值高、质量优的“千万工程”典型样板。

       眺望丹朱大地,“千万工程”的长子实践还在继续,千年古县的万千乡村正在展现万千变化,焕发万千气象。



提升城市绿色品质    建好宜居宜业生态幸福城


       生态之路,幸福之路。

       新建市民公园集中开园既是长子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中亮相,也是对外展示长子魅力、推介长子,加强区域合作的全新探索,进一步释放发展新动能,推动长子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近年来,长子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在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城市绿化品质提升上不断展现新作为、交出亮眼“成绩单”。一是全面统筹,科学擘画蓝图。强化顶层设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品质提升工作,听取规划汇报、专题调度推进、实地督导调研,大力推进增绿、护绿、兴绿、扩绿“四大工程”,为全县城市绿化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制定“任务书”。强化规划引领。紧密对接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优化绿地系统规划,坚持绿地总量增加和现有绿地充分利用改造并举,“全域公园之城”城市框架呼之欲出。强化亮点特色。坚持“一地一策”,注重因地制宜,加强立体绿化,有效避免绿化结构单一和物种单一,追求造型艺术和空间组合上的美感,高标准、高品质推动城市绿化从“单一绿化”到“花化彩化”,走出一条“以彩换绿”的“升级之路”。二是全维推动,提质城市颜值。长子县靶向施策,精雕细琢,推动城市绿化“外在”与“内涵”兼具,“颜值”与“品质”并升。全县建成区绿地面积372.24万平方米,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15平方米,绿化面积超过前10年总和。改造更新,实施”微提升“。按照“洁、绿、亮、美、畅”思路,对全县原有绿地、公园等进行专项整治,动态管护危树死树、树木倾斜、园林设施缺损等1220余处,推动全县绿化品质提档升级。治乱建绿,下足“绣花功”。开展城市绿荫行动,利用闲置用地、零星地块,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新建口袋公园与小微绿地199处,新增绿化面积4.7万平方米,推动昔日“边角料”,嬗变今朝“微绿肺”,“绣”出长子城市方寸之美,实现抬头见绿、低头有花、远眺是景、转角遇美。强化管护,织牢“保障网”。长子县严把绿化“管护关”,全方位开展护绿、养绿行动,从苗木修剪、施肥追肥、病虫害监测等多方面入手,采取生物防治、人工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筑牢“绿色屏障”,厚植“绿色家底”。三是全民共享,厚植生态福祉。长子县秉承“绿化为民、生态惠民”根本宗旨,建设城市运动绿道,聚力打造市民公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充分串联西环路景观绿道,巧妙串起环城东森林公园街头绿道,全面贯通水上公园绿道,县城区“三环两道多点”的城市运动绿道网络框架初见成效,更好满足居民休闲健身需求。今年以来,高品质打造综合植物园、龙凤呈祥公园、古城墙遗址公园、鸣凤园、君子园、国香园、庆丰公园等10个市民公园,新增绿化面积20.56万平方米,实现在城市守望大自然、在家门口拥抱绿色,必将成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运动健身、观光游览的一个个打卡胜地。

       逐“绿”前行,绘就城市最美底色。一片片花木掩映的小微绿地,一座座风景如画的市民公园,一处处优雅别致的街头小景……绿色,正在成为长子城市高质量发展、广大群众和美生活的最美底色。


加大城乡融合发展    让群众幸福感不断加码升级


       回望来时路,长子县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乡村发展答卷,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过去,龙塘村是个地质灾害村,环境脏乱差,房屋有裂痕,村民连正常吃水都困难。这些年,龙塘村搬进新村后,房屋整齐美观,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完备。眼下,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正全面实施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推动乡村“颜值”与“气质”双提升。龙塘村的变迁,正是长子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长子县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城与乡,并蒂花开,各有芬芳。长子县紧扣城乡一体化这条主线,全面启动15项城乡一体化工作,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筑牢乡村振兴基础,推动城乡规划发展一体融合,一步步构建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新局面,走出一条具有长子特色的“千万工程”之路,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长子县乡村振兴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有力。

       城市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从乡村到县城,从县城到乡村,长子县加快城乡融合步伐,乡村美美与共,城区日新月异,这也使长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宜居宜业生态幸福城市。

       久久为功,方得大成。从广厦万千到阡陌桑田,从城市中心到城镇乡村,一个个“千万工程”,一个个市民公园,印证了丹朱儿女的幸福质感,长子县城与乡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融合造就了全域美丽乡村,引领长子城乡巨变,让群众幸福感加码升级。

       站在新的起点,长子县将进一步开拓进取、奋楫前行,努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向着诗意栖居的幸福之城阔步前行。  魏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