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 期 / 第4版:4
走进杨启山的红色收藏馆(上)
□  陈云昌

      前段时间我同张庭祥老师聊天时,张老师提及到了他的同学杨启山是一个热心的红色收藏者,并建有红色收藏馆。由于我也有这方面的爱好,对杨启山的红色收藏馆产生了兴趣,心里总是念着找机会去拜访杨启山,参观参观他的红色收藏馆。恰逢中元节张老师从省城返乡祭祖,我便同张老师相约,定于9月1日中元节后的第二天上午,由张老师引见,去拜访杨启山同志。

      上午八点多,我邀请段有智、贺先平两位同学一起去拜访杨启山同志。大约一个小时车程,我们便驶入阳鲁村。

      阳鲁村位于长子县城西南方十五公里处,属南陈乡管辖。两面靠山,抗战时期,这里是抗日根据地,群众基础好,由山西省牺盟会长治中心区主办的《黄河日报》(上党版),就是1939年5月1日在阳鲁村创刊。这里的确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正如张庭祥老师在《启山同学的红色收藏》一文中写道的“岭西有个好地方,钟灵毓秀美风光,南山长满松柏树,北岭梨果满山岗,西坡梯田嘉禾旺,东河草青牛羊壮。阳鲁百姓心向党,脱贫致富奔小康。”

      我们把车停在阳鲁村舞台前,便跟随着杨启山同志沿着一条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向他家走去,约五分钟后便来到了杨启山同志的家。

      杨启山同志出生于1952年,1972年在长子化肥厂工作,1984年调入县政府工作,2013年退休。因为他比我年长6岁,所以我就以“老杨”称呼他了。

      老杨的住宅是一座标准的农村砖木结构的青砖瓦房,建设时间大概在八十年代中期,整个院落干净整洁,给人一种清静、轻松、舒服的感觉。老杨介绍说:前年对房子进行了修缮,因为房顶漏雨,就在原屋顶上新加了一层彩钢瓦,并新建了院墙和大门,硬化了院里地面、屋内墙体也用装璜板装裱了,窗子还是原样,只是换上了铝合金门。

      张老师和我讲过,老杨的收藏都是和红色有关。站在老杨的老宅前,我用眼目测老宅的面积怎么也不达百平方。只见老杨先后打开了三个门,凭我的直觉,这三个房间都是老杨的收藏馆了。

      一、旧居陈列

      我们先随着老杨进入了正中的堂屋。跨进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悬挂着一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四位伟人的中堂画,两边对联是:“一代英豪百姓爱戴,千秋伟业万古永存”。下面摆放着古色古香的茶几(也叫书几)、四方桌子、两把木椅静静地摆放在方桌两侧,桌子上正中摆放着毛主席的站像,茶几上两侧的花瓶里分别竖放着有折扇、文笔等物品,完全是较典型和规范的晋东南地区农家陈列风格。

      中堂左侧靠北墙摆放着两组柜子,这也可以称为收藏柜,里面陈列着许多书刊,另一收藏柜里则摆放着各个时期的酒瓶和酒具,还有陶瓷器皿等。收藏柜顶上靠墙摆放着四个镜框,左边三个是合影照片,然而最吸引我眼球的却是最右边的一个奖状镜框了。虽然当时我年龄尚小,但也算是那个时代的目击者,简直使我太怀旧了!

      西侧摆放着老杨的办公桌椅,背后墙上悬挂着张庭祥老师送给杨启山的书法作品。

      中堂右侧的墙上挂一菱形镜框,上写着“江山多娇”,是老杨的工友和满喜写的。在下面的低式电视柜(架)上,摆放着代表各个时期的电视机、半导体收音机、录音机、播放机、电唱机、电子表等生活用品。

      东墙上挂着工友和满喜为老杨书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词的镜框。

      我再次环视了在这间开阔不到六十平方的房间,我们对桌椅的摆设、收藏的物品陈设、墙上的挂件等感到非常的惊讶和感叹!

      二、民俗老物

      我们直接从隔门进入东间(厢房),这间屋里的陈列品基本上和生活有关。这间房子面积不大,也就顶多二十个平方,中间还打有隔断将它一分为二。

      靠北墙是个仅有五六平方的厨房间,干净整洁,最显眼的是有山水画的厨柜,上面摆放着暖壶、盆罐等旧时物品。

      隔断是透明式花格组成格式,它既可以保证厨房的采光,还能摆放物件供人观赏,可见主人颇具匠心。柜上陈列着各个时期的茶缸茶具,许多缸面上印有图案、文字和时间。

      地面靠墙摆放着一张旧时的两斗柜桌,这是旧时期家里用来记账写字用的,也当餐桌使用。

      东墙上张贴着当时农家屋里墙上挂着的四扇画屏,这些画多是山水、花草、鸟虫类内容的。还张贴着一幅六十年代初期,农村结婚时朋友送的四扇画屏。这些画的内容多是反映爱情故事的,如《西厢记》《红楼梦》《孟姜女》等等。

      墙上还挂着七十年代初期,农村结婚时朋友送给新人最时尚的礼品——水银镜。这种水银镜一般都是朋友合赠,上面要拿毛笔用红广告色写上赠送人的名字,由于岁月侵蚀,逐年的清洗,字没留下情却永存。

      三、农耕文化

      我们随着杨启山进入了西间(厢房)。这里边摆放有算盘、面镜、饭盒、黄背带、军用壶、卡叽布、灯芯绒布、劳动呢布、喇叭、纺花车、板箱、柳条帽、磨粉架、擀面杖等农村使用的器具。

      斑驳沧桑的古老纺花车,木制的箱柜,锈蚀的铁器……一件件老物件述说着一段段历史,一张张老照片见证了一段段过往,这些收藏着不同时期发展的照片,大量生活品和生产的实物记述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生活习惯的演变。

      从老杨的家中走出,我们便一起坐车返县城。

      在车上我默默寻思着:张老师曾讲过的老杨的红色收藏涉及面很广,常见的有不同时期文史资料、文书档案、领导文章、英雄传记、书刊报纸、连环画、字画、塑像、徽章、摆件、宣传画、电影海报以及邮品、钱币、票证等等。其中,以中国共产党建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著作、红色油画、文革瓷器、抗日战争史料、解放战争史料、新中国史料、改革开放等系列为主的红色资料。而我们今天从老杨家里看到的虽然有许多有收藏价值的东西,但大多是体现农耕民俗的,可真正体现“红色”的东西几乎没有,莫非老杨对我们还有什么顾忌吗?

      车驶出山路,驶过精卫湖,驶上了通往县城的宽阔大道。这时候老杨对我们说:这几年儿子在县城工作,我也搬在县城同住,老家的房子无人居住,屋内空气闭塞,潮气很大,一些书刊照片放在家里易发潮变色,甚至腐烂,再则也怕丢失,我把这些都带到了县城。儿子儿媳妇很支持我,专门腾出了一间小屋陈设保存,一会到我家看看。此时我才如梦初醒,疑虑顿消。

      说话间我们已经到了老杨家门口。老杨家在县城西南角,选定这个位置也可能有回老家方便的原因吧。下车后,老杨直接把我们带入了二楼的收藏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