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 期 / 第4版:4
路遥故居小记

□  常芳芳

       自驾游最大的优点就是随走随停。在前往延安的高速路上,一块大牌子吸引了我的目光——路遥故居,路遥可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作家,他的《平凡的世界》《人生》,让我不知发了多少感慨!

  “去不去?”热心的同伴问我,“去呀,当然要去,路过哪能有不去的道理,必须去”。就这样,一行四人从延川下了高速,跟着导航直奔路遥故居。

  路遥故居在延川到延安国道旁边的郭家沟村,离延川县城大约五公里。从国道下来,路面开始变窄,进入了乡间小道。路遥故居并不像想象中的大景区那样喧嚣,一块巨大的广告牌竖立在路旁,并没看到景区常见的类似游客中心的标识。拐进右手边的停车场,极不起眼的“售票处”三个字提示我们目的地就在附近,上前一问,才知道路遥故居在乡间小道的另一侧。

  这时已到下午两点钟,我和老向两人平时就是路遥的粉丝,全然不顾唱了两个小时空城计肚子的召唤,急不可耐地往景区走。而勤劳贤惠的慧芳和善解人意的老程搜索到四周没有餐馆,便拿出车上自备的炊具,牺牲自己的游览时间,留在停车场为我们做午饭。

  我和老向边走边聊着路遥的作品,顺着一路印有路遥语录的广告牌,五分钟后来到了一院窑洞旁。仅有一人高的用两块木头制成的简易大门外,一条小水沟蜿蜒而过。大门内,一排土窑洞敞开着,等待着游人的参观。院子里除了路遥的雕像和门楣上印着的“路遥故居”四个大字能看出是在哪里外,其余和电视里贫困陕北的场景别无二样。

  故居由两处房子组成。一处有7孔窑,是陈列路遥作品、播放路遥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室及追思路遥的名人题词陈列室。另一处是一个简易的门楼围成的院子,有两孔窑,是路遥曾经居住的地方。窑内比较破旧,没有多少装饰,衣被也是陈旧的,可以看出当时生活的困顿。墙上张贴着一张路遥母亲的照片,这是路遥的养母,路遥七岁时从清涧的生父生母家过继给了自己的伯父,就是这位养母陪他度过了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几年。

  我开始思索,如果他的生母知道路遥将来有如此大的成就,会不会做另外一种选择?而不来伯父家,是不是就只有王卫国,而没有路遥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呢?而又转念去想,路遥之所以有大的成就,其实和在谁家成长没多大的关系,无论是生父家还是伯父家,上一辈都是极其普通的农民家庭,并没有开明的文化教育理念,再加上贫寒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求学都持反对态度。至于从小识得他的文学天份,在他的成长环境中,那绝对是绝无可能的事儿。他有后来的成就,只是从小到大苦难的经历给他的事业做了铺垫而已。

  在我的认知里一贯认为,一大部分大作家大诗人,都经历过不平凡的人生,特别是对苦难和挫折有着深刻的理解,对这个世界有着超脱常人的思考,他们细心观察着身边的人和事,把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诉诸于笔下的文字,把自己的心灵,情感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示给读者。因为作品真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便成为经典之作。文坛巨匠曹雪芹生活流离悲苦,杜甫寄人篱下,苏东坡三次受贬等,这些文学大家无一不是体验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才写下了影响后世的不朽之作。

  路遥也是如此,在路遥故居的出口处,一块巨大的展板上记录着路遥的生平。他高小毕业,虽成绩名列前茅却和高考失之交臂,先是当民办教师,后又返村当农民等经历,在他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当中都有影子。可见,他的经历是作品的素材来源。

  路遥的人生之路非常坎坷,从故居里的各种陈设中可以粗略整理出他的人生曲线。很多读者在最初听到这个名字时,都误以为他享受过成功的果实,最起码也是千万富翁,然而事实是不尽人意的,路遥的作品成为畅销书时,路遥已经离开这个世界至少十多年。在成名前,他吃的苦受的罪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他仕途失意,经济上始终拮据,他的《人生》获得了全国性的奖,却拿不出前往北京的路费,想送给友人一本获得全国矛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却没有买这本书的钱。他可能从没想到多少年后,自己的作品能拍成影视剧热播,更没有想到自己的名字能家喻户晓,成为影响好几代人成长的有分量的作家。

  在故居的一面墙壁上,悬挂着路遥妻子林达的照片。两人曾经有过短暂的幸福婚姻,他和妻子的关系正如他的作品一样,给人以凄美的感觉。妻子林达是北京知青,也颇具文学才华,二人因为欣赏彼此的才情走到一起,又因为路遥常年的在外写作顾不上家庭分道扬镳。

  我深深地为路遥仅仅42岁的短暂人生惋惜,他把最好、最本质、最富才情的的一面献给了社会、读者,却亏欠了自己的妻子林达,亏欠了自己的身体,当他拖着羸弱的身体,用生命完成《平凡的世界》后,迎来的是自己妻子林达的一纸离婚协议和生命的结束。

  关于路遥,我思考了很多。人,到底应该怎样去过自己的一生?我觉得没有标准的答案。不管怎么说,从社会性来说,路遥的人生是厚重的,那些曾经的苦难归根结底变成了永久的精神财富流传于后世;而从他个人来说,他的人生又是悲苦的,只是尝到了苦,却没感受到甜。

  在路遥故居的出口,两名工作人员也许看到我俩参观得仔细,对这里感兴趣,热情地邀请我俩坐下来喝茶。我们推辞一番后,问起了路遥的后代,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路遥只有一个女儿,是某大学的教授,很少回来这里。我想可能这里是她的伤心地,也可能从小生活在都市,对这里没有太多的情感,真正的原因也只有她自己知道。我倒希望,她能多回来看看,和当地政府一起发展一下这个景区,让更多的人来走进路遥,了解路遥。

  从景区出来,停车场的两位伙伴已经做好了面条,我和老向看到饭才感觉到肚子饿了,连忙端过来各自吃下一大碗。

我们边吃边聊关于路遥的话题,慧芳和老程也述说着他们的看法,收拾停当,我们一行启程去往延安。

  我们对路遥故居的统一印象是,路遥,声名远扬,无人不晓;景区,简朴冷清,游人稀少。和想象中的感觉相比,反差很大,我的心里有少许不适。希望不久的以后,这里能成为我理想中的样子。

  路遥故居,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