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9 期 / 第4版:4
话说牛年牛精神
□  张振维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民间有句老话:牛马年、好收田。意思是说,凡是牛年,大都会风调雨顺,获得好的收成,给人们带来好运。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之谈。由此大家从心里喜欢牛。牛在人类告别“刀耕火种”的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因此人们遂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是人们最崇拜的信物之一。牛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

      牛在西方国家是财富与力量的象征。古埃及和古印度把牛作为“图腾”顶礼膜拜。以色列、冰岛、安道尔、巴拉圭等国家的国徽上都有公牛的图案。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伴随农耕文化的发展,牛文化深入人心,且在不断的创新与延续。

      在我国,牛是最早被人类驯服的牲畜,被称为“六畜之首”。据说,早在7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把牛驯养为役用的主要家畜。北方的大黄牛、南方的水牛和青藏高寒地区的耗牛,经常被用于农业生产,是勤劳的代表。在商周时期,牛与铁器的结合是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牛拉犁耕地使农业生产有了质的飞越。在古代,除了牛能耕地以外,如遇到战争或者工程建设,牛也可以替代兵卒用于打仗、运送物资、是后勤保障的主要畜力,必要时还可以作为军粮弥补奇缺。战国时期,齐国使用火牛阵攻击敌国;三国时期,蜀伐魏就是用牛进行山间栈道运输粮草的。牛就其本身来讲,也浑身是宝:牛肉及其内脏是最好的肉类,有非常好的营养价值,可提供高质量的蛋白质、增加免疫力、抗衰老、是人人爱吃的肉类产品;牛奶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饮品或走亲访友的礼物;牛皮是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经常使用的高级皮革;牛粪也是常见的重要农家肥料;牛肚里的“牛黄”是清心消炎、清热解毒的最好中药材。

      由于牛在劳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牛、尊牛、敬牛。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每治好一条大江大河,就会铸几尊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古代的大型青铜器上,大都有牛的图案或纹饰;在上天排列十二生肖时,民间老百姓一致推举牛为头一名,如果不是投机的小老鼠藏在牛的犄角内抢先跳出,占了第一名,牛肯定是十二生肖的首领。历来的文人墨客都喜欢画牛写牛,如唐代的大画家韩滉,所画的“五牛图”,是目前所见作于纸质上最早的绘画,此画中的牛,或俯首或昂头,把牛的勤劳踏实、任劳任怨的精神刻画得活灵活现。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飞,在其《题青泥赤壁》诗中:“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以牛喻己,表现了岳飞忠君爱国的伟大民族气节、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还有南宋时期宰相李纲的《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以病牛自况,寄情明志,力耕负重如病牛一样,一心为民众的高尚情操。每逢农历新年,各民族劳动人民都会在节日剪纸中,大都有牛的图案,以牛的形象寓意褒奖人们的勤劳奉献,以求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景。

      在近现代,鲁迅先生曾写过许多关于牛的名言、警句,比如“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一身正气、敢于斗争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还有大画家齐白石先生自称自己是“耕砚牛”,李可染先生的画室取名为“师牛堂”。大文豪朱自清的名诗以“老牛以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自励。著名的大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在诗“水牛歌”中写道:“花有国花,人有高手,你是中国国兽,兽中泰斗”的名句。还又许多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牛自喻或赞美牛的吃苦耐劳,善于奉献的精神。

      我国的文化典籍中,因为牛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又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有许多成语、俗句、词语与牛有关。比如“庖丁解牛”,比喻人们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某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年轻人思想单纯,很少有顾虑,敢作敢为。再如“小试牛刀”比喻有大本事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显身手。其次,还有“九牛一毛”,“风牛马不相及”,“对牛弹琴”,“老牛舔犊”,“拓荒牛”,“真牛气”,“牛精神”,等等,利用牛为载体,表达各种词意的不胜枚举。

      当今的中国,已迈入社会主义强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的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去年全球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疯狂肆虐、我国洪涝灾害严重、脱贫攻坚最后冲刺的重压下,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想在新的一年里,每个中华儿女都会弘扬牛的精神,团结拼搏,继往开来,在真抓实干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定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更加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