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5 期 / 第4版:4
读《登高》
□  许仲英  

       昨天在知青群里看到知青刘华的一幅书法作品,抄录的是唐代诗圣杜甫的《登高》。反复吟诵,越读越喜欢。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上来就是大手笔。秋天本来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但是夔州峡口那个地方偏偏多风。诗人登高望远,但见秋风猎猎,猿啸声声,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有声有色、有远有近,这是怎样的一幅壮美画卷!怎样的一派天地气势!

       而且,对仗上的工整也堪称一绝,不光是上下句对仗,甚至句子里的字也能自成对仗,比如天对风、高对急、沙对渚、白对清、猿啸对鸟飞、不尽对无边、长江对落木、滚滚来对萧萧下……每一个字都那么准确精到,简直非它不可。难怪被后人赞为“古今七律第一”!

       颔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名句。很多人虽然背不下来全诗,但对这两句诗却并不陌生,比如我就曾是其中之一。

       以前每每吟到这两句时,一个问题便会浮上心头:为什么是落“木”而不是落“叶”?明明是叶才对,谁见过“木”被秋风“哗啦哗啦”吹落下来的?这么想着,我也曾把“木”字换成“叶”字,试着吟哦,但是总觉着不带劲儿,却又说不出为什么不带劲儿。今天又读到这首诗,索性查查资料吧。

       一查才知,原来,以木代叶的写作方法,并非杜甫新创,而是古已有之,比如屈原的《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比如瘐信的《哀江南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细想也是,“落木”和“落叶”的形象感觉是大不一样的。试想一下,那无边无际、秋叶尽落的树木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的、空旷的、萧然而立的,这样的万钧之势岂是绵密、窸窣的落叶所及?这样的形象跟秋天才更吻合。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空旷高远、疏朗萧瑟的自然景象,其实也抒发出了诗人叹时光飞逝、感壮志未酬的深刻悲怆。

       前四句是写登高的见闻,由景至情,后四句便转到了诗人的困窘境况和悲凉心情。

       杜甫从公元759年弃官起就流寓秦州。听到收复蓟北的捷报时,他曾“漫卷诗书喜欲狂”,立刻打算“青春做伴好还乡”。但事实上他并没有能够回去,而是一直处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存状态。作这首诗时,他已经客居他乡快十年了。这个时候“安史之乱”虽然已平,但小乱不断,唐朝的国势仍然颓萎不振。而这时候的杜甫百病缠身、穷困潦倒。写这首诗时,杜甫55岁。如果放在今天,5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岁数,但是放在一千多年前,已算晚年了,何况杜甫这一辈子活得不易,艰难、愁困几乎成了伴随终生的老朋友。这一点,仅从他的大量诗作之中也可窥其一斑。

       “自古逢秋悲寂寥”。公元767年重阳节,漂泊在夔州(今天的重庆奉节)的杜甫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望,睹物思情,想到了自己的万里颠簸、十年客居——“万里悲秋常作客”,想到了自己暮年已至、百病缠身——“百年多病独登台”,想到自己的穷困艰难、鬓染繁霜——“艰难苦恨繁霜鬓”,想到因为有病,甚至连借以浇愁的酒都不得不戒掉——“潦倒新停浊酒杯”,怎能不百感交集、悲中从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首名诗,千古诵传。

      写下这首诗后的第三年,公元770年,诗圣杜甫溘然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