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6 期 / 第4版:4
说 争
□ 王志明

(一)

      与老友侃大山,频繁提到了“争”,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如果要说,天地之间有一种什么现象是与生俱来、永不消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话,恐怕离不开这个争字。

      在自然界,人们常说水争流、山争峰、火争炽、云争腾……那争的是翻江倒海、风起云涌、天崩地裂、电闪雷鸣。

      在植物界,花争艳、草争柔、灌争繁、木争荣……争光争气各有绝技,争奇争艳各有所能,生生不息无始无终。这种争的现象就是大自然之争。

      在动物界,弱肉强食、阴毒专横,争雄斗狠、残酷无情,或潜或翔的技艺,或柔或刚的本能,千奇百怪的形态,变幻莫测的行踪,为争而来因争而去,忙碌一生皆在争中。

      人类进化出无与伦比的大脑,会制造使用工具,会抽象思维以及文字传承,会用信仰、制度聚集起社会力量,以至于从家庭到社会无人不争,从地下到太空无处不争,从族群到国家无事不争。从口舌拳脚到棍棒刀枪,从小打小闹到世界大战,从地面到深海,从天空到星际把争演绎到了极端。

      总之,在这个星球上是万物纷争永无止境,直把它搅动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气象万千、杀气腾腾。

      争,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因为要想生存必然去争,也因为争自然峥嵘,因为争万物衍生,因为争物种进化,因为争活力无穷。争,对自然平衡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到底,争就是个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欲望的无限性决定的,是万物的本质特征。

      客现上,争的反作用力也是危害极大如影随形。单就人类来说,争的头破血流极平常,家破人亡也常有,身败名裂屡见不鲜,灭族去国也比比皆是。主观上,无穷无尽的欲望,欲罢不能的困惑,求得复失的迷茫,反目成仇的现实此起彼伏,恩怨重重。翻开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充斥着旗竖旗倒、人聚人亡、凄楚惨烈的争的过程。

      争,是人类无法规避的自然人文环境。争,成为人类在痛苦中挣扎而不能解脱的根源。人们早已认识到争的作用以及副作用,如何趋利避害这个话题自然是最值得审视的。

(二)

      人类社会企图通过社会治理达到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今中外的先贤大哲们为此没少费心思,就社会的同生共存问题做出很多深入探索。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想的,怎么说的和怎样做的。 

      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年的西周时期,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是西周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称为“元圣”。他提出了以民为本、“敬德保民”的思想,并制定礼乐,用来育化规范人们的行为,以避免因争带来的伤害,为周王朝八百年的江山打下基础,为人类社会开创了一个治理探索,也为后世开启了教育启蒙。

      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不长的时间里,在西方诞生了耶稣、默罕默德、释迦牟尼等“先知们”,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思想,并逐步发展形成精典教义,最终形成宗教信仰。积德、善缘、果报、慈悲、轮回……以及放弃贪念、摆除痛苦、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升华等观念被人广泛接受且传播甚广。现在看宗教,无论恐怖宗教也好还是教化宗教也罢,有它积极和消极两面性。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进步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人类同类相残需求精神安抚的悲悯文化现象。客观地说,宗教能大行其道,是因为人们认同它稳定社会的作用。当然它的消极的一面也颇受非议。

      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个空前的文化盛况,一个个文化巨匠们的思想熠熠生辉,史称百家争鸣。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名家辈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道家、儒家和法家。

      公元前五百年,老子留下了一部《道德经》,提出了他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以及“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深层次论述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自然客观规律。主张“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倡导“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处世观点,引导了中华民族民俗的形成,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是春秋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标杆。孔子主张以德治天下,宣扬“有教无类”“,重视人格塑造,主张通过教育达到人人道德自觉。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的理念,倡导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个人修养行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处世方法,试图从个人的思想意识的根源上去解决社会问题。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帝王将相无不汲取其精义用于安邦治国。

      荀子首先提出“法”的概念,被后世称为法家始祖。他的弟子李斯、商秧在秦王朝辅助始皇帝废除封建制度,实行大一统下的郡县制,制定法典律条对臣民的道德行为设定了一个规矩来加以约束,激浊扬清开启了一个法制社会。法制的诞生成为后世治国方略的不二法门。 

      五千年来,先贤们围绕个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民族国家之间如何相处,对情、理、德、法等文化的探索实践造就了数不胜数的精典学说,中华文化以它的创造性、深邃性、包容性,造就了它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特色,无不闪烁着精神文明之光,将社会逐步推向现代文明。

(三)

      在狂热追求物质文明的今天,追求精神文明的程度表现出与此不相匹配的现象。一些人不给心灵留个安放的位置,执著于追求物质以至利令智昏,看不到自己的渺小,参不透自己的无知,舍不得也放不下,不给自己一点点亨受精神快乐的空间。虽说人类社会在生存竟争中养育、遗传着自私和贪婪的基因,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根植传承的是家国情怀的人文。由于三观不同行为会大相径庭,有人偏执于自私自利,有人热衷于人文关怀;有人卖国求荣,有人以身殉国;有人穷奢极欲,有人自甘清贫;有人苟且偷生,有人顶天立地;有人趋炎附势,有人独立独行;有人兼济天下,有人独善其身。古往今来仅一个礼义廉耻不知羞辱了多少人,让其遗臭万年。同时也有无数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演绎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慷慨悲歌,让人树碑立传传诵千年。所有这些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人生的意义,给社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参照系。

      在这世界上确有不凡之人,把智慧和能量集于一身,天赋异禀、卓而不群,干出不凡的业绩,被称为精英之类。平常的人囿于平凡,大都有相似的经历,他们在不同的事业中做过自己的努力,谈不上多大贡献,也没有什么劣迹。一辈子大都争过闹过,奋斗过、也消沉过,进取过、也退缩过,得到过、也失去过,高兴过、也悲伤过,迷茫过、也清醒过。平平凡凡地为社会发展尽心竭力,亨受着社会福利。

      今日的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的生活在我们这一代早已超出了千年梦想。“此生无愧入华夏”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是经历过艰难曲折人的由衷感叹。但社会永远存在着自命不凡的异类。其实,你读了几本书也只见了沧海一粟,有一点心得也只是一孔之见,办了点事那只是顺势而然。社会治理体系以及方方面面的制约那容你横冲直撞、肆意妄为。你的行为一旦超过了度、越过了界、迈过了德,就会事与愿违,即便躲过了牢狱之灾也难免遭人唾弃。人生平平淡淡没什么意思,轰轰烈烈难免跌跌撞撞,跌倒爬起来倒没有什么,爬不起来就丢了本钱,这大概就是社会人生。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太多的社会变革,世事沧桑,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悟。老友们,你我忙碌了一生,如今都老了,不争气的身体时时提醒自己该放放手歇歇脚了。认清现实,把争的思想和行为放一放;把陈年往事规整规整;把恩怨情仇打理打理;把复杂的心境简化简化。再有多少不甘,恐怕已无能为力,纵然刻骨铭心也只好淡然一笑。能在困惑时想一想“一簑烟雨任凭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抑郁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遭人猜忌时来它个“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也如是”。实在无聊时搬个凳子呷几口小酒,沏一壶好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寄情山水看景观物不时来它个求真悟道格物致知。兴趣来时舞文弄墨管它个横倒竖歪,乱七八糟。聚几个老朽,说东道西侃它个天昏地暗,推抨对弈杀它个日月无光。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享几天清福。当眼昏了、耳聋了、牙没了、腿僵了,那是到时候了,身从寂寥魂归太极与大自然和光同尘,生前身后事与你无关。别惦记什么未竞之业,世事无涯哪能做完。别讲什么留下遗憾,人生无常那有园满。别和别人比长较短,风云际会各有所缘。别做名利的附庸,别成社会的负担,去争它个从容平和、优雅恬淡。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健健康康不敢期,欢欢乐乐由自己。老友们,把“争”想明白了活出通透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