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 期 / 第4版:4
为“面羊”文化点赞

□  秦玉贵

      在家乡,为孩子做满月、做三生日或解迷魂锁,都要用“面羊”供献送子观音。面羊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羊文化的浓缩,过去用玉米面蒸制,现在用小麦粉蒸制。一只面羊分羊头、羊身两部分,受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供神时蒸制的面羊都是公羊,故羊头的五官齐全,羊角突显,仅一个羊头上弯似弩弓的两个大羊角就把羊的性别特征和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羊身像初七、八的上弦月,又像一只荡漾在水中的小船。面羊身的两头用刀纵切成两小瓣表示偶蹄,挨着蹄又横切两条刀印表示蹄腕,是蹄与腿的分界。在面羊背部顺着羊腿用剪刀剪三条剪口印,像鱼鳞,表示羊毛。

      为什么要用面羊供神呢?这恐怕和人类社会的早期生活实践有关系。羊是草食动物,体型中等,性善,易捕捉,作为供神的供品,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面羊,用面羊替代真羊,形成了面羊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羊是个弱者和受害者,毫无反抗意识和反抗能力,常被狼等猛兽捕食,也被早期的人类捕捉。屠杀羊时,羊被按在菜板上睁着两眼流泪,一声不叫不喊,而猪就要叫喊得地动山摇。原始社会羊被捕捉食用,农耕时代作为供品供神,现代社会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合了老人们口中的一句古话,“猪羊口中菜,三年不死成为怪”。面羊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类对猪羊的需求,降低了猪羊的“牺牲”频率。

      在面羊文化范畴内,以面羊为主轴,还有面猪、面狗、面鱼、面鸡等等,样样逼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面羊就有面狗,因为人放羊,羊吃草,狗看羊,这既是供神文化,也是生产文化。面羊、面猪、面鱼合称“三牲”。没有面羊,面狗单独不能供神,因为“狗肉不上秤,上秤打不住定盘星”。用一块肉供神称为“刀头”或“刀寿”,用面羊面猪供神就是全羊全猪,显示出人类对神的崇拜。众,则“三羊”成群,羊多人心诚,心诚神则灵。

      最近陪孙孙看动画片《小头爸爸和大头儿子》与《喜羊羊和灰太狼》,大头儿子妈妈的头发造形与面羊的羊毛造形相似甚或相同,才感悟到我们的先人们蒸制面羊的无穷智慧,面羊文化几千年,不仅没有落后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文明,而且适用于现代的电视技术的表现手法。面羊文化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一部分,是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的结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演绎数千年不衰,这是何等的伟大,这是中华民族的超前意识和万载不朽的成就。

      中国文化中的文字文化,从一开始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到后来的篆字隶字和宋体字,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文字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而面羊文化穿越千载,历久弥新。